圖1-1圖1-2  

【石虎家族刊於大自然雜誌2013年第121期】

石虎和西表山貓的關係

  前兩期,分別刊登「我的石虎朋友們」和「最後的台灣山貓」兩篇文章,希望一連串的文章可以園現台灣石虎的保育現況給大眾瞭解,並試著提出對牠們未來的保育規貓和展望。筆者自2010年初開始投入石虎保育工作,一開始發現台灣的石虎資料十分有限,僅有屏東科技大學裴家騏老師團隊於2005~2008年間,在新竹和苗栗地區進行系統性的調查工作,並進行個體無線電追蹤,是目前國內石虎研究最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他石虎的分布資料,多數來自救傷或生物資源調查資料。不過,石虎並不只分布在台灣,其英文名稱為 Leopard cats,多數國家就稱為豹貓或是山貓。石虎是台灣出現特有的別稱,分類上列為和大陸華南同個亞種。石虎共分為12個亞種,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範圍涵蓋緯度很大,因此石虎的體型差異很大,最北方的亞種個體大小可能是最南端的2至3倍大。在我開始蒐集文獻時,才驚覺鼎鼎有名的西表山貓,原來也是石虎家族的一員(獨立的一個亞種),血緣和台灣的石虎最近。

  西表島距離台灣的宜蘭蘇澳港約200公里,島的面積284平方公里,略大於台北市大小,島上估計約剩100隻的西表山貓。西表山貓在1965年被發現,1967年才被命名,當時將其列為獨立的特有屬(舊的學名為Mayailurus iriomotensis),於1972年列為日本的天然紀念物,直至1994年經由分子研究才正式確認西表山貓是石虎的一個亞種,將其正名為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iriomotensis。因為,日本的本島並無山貓,西表山貓的發現格外受到政府重視,從1974年開始就展開相關調查,研究和保育工作持續進行且十分完整。筆者的研究所指導教授於2005年曾到西表島進行蝙輻研究,回來的時候和我們分享所見所聞,當時即對於西表島和西表山貓即充滿嚮往,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親自前往這小島。沒想到投入石虎研究,牽起我和西表島的緣分。

圖2        

圖一.石虎分布範圍,涵蓋緯度很大,目前分出 12 個亞種。

   (翻拍自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 Volume 1 一書)

圖二.在船港遊客中心公布欄上所張貼的資訊,筆者於2011年9月

   底參訪,資訊也已更新到9月,十分立即性,讓遊客看了知

   道哪些路段該小心駕駛,避免傷了西表山貓。(林育秀 攝)

圖三.處處可見宣導降低車速駕駛的宣導海報,讓居民和遊客都時

   時關心且真正協助了西表山貓保育行動。(林育秀 攝)

 

西表島的契機

  2010年決心投入石虎研究,當年即結識日本琉球大學理學部海洋自然科學科伊澤雅子(Masako Izawa)教授,她自1982年起開始進行西表山貓之研究,對於西表山貓研究及保育貢獻卓越,在國際期刊發表多篇相關研究,至今研究團隊仍持續投入西表山貓的保育工作。伊澤教授十分關心最鄰近的台灣石虎的分布和保育現況,因此至本中心參訪及演講交流3天,在訪視急救站的圈養石虎後,力邀研究人員至日本參訪及交流。由於,日本對於石虎繁殖圈養及保育工作已有許多經驗和成果可提供我們學習,所以,她建議前往西表島,除交流圈養石虎的環境、條件外,亦可學習野外研究方法和瞭解其保育現況,吸取豐富經驗,以利於在台灣推展石虎保育工作。2011年9月下旬我便以公假自費方式到西表島參訪11天,徹底走訪西表島瞭解西表山貓保育研究和措施。另於2013年2月初受伊澤教授邀約,再次前往西表島4天參與學習野外捕捉、測量和上發報器等研究,得到多面向的交流經驗。

西表山貓的野外研究

  目前西表山貓的研究主要由伊澤教授的團隊在進行,當地的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Iriomote Wildlife Center)也有例行的研究資料累積。他們除利用自動照相機外,也發展出特殊籠具以不同拍攝角度來辦識個體,因此每一隻個體均有一本相片冊,除了知道個體活動區域外,更可蒐集得知其生殖狀態。另捕捉個體進行無線電追蹤,長其累積活動和領域相關資料,當個體死亡收集到屍體後,利用牙齒進行切片比對出年齡後,得知西表山貓的生活史和社會結構。

  除了研究人員的努力,在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公開遊客目擊山貓的資料,讓遊客旅遊之際,也協助西表山貓的研究;船港的遊客中心提供表格給目擊的遊客填寫回傳,在公佈欄定期公開目擊資訊;甚至有許多遊客所拍攝的影像,亦能提供研究人員珍貴的野外資料。

西表山貓的保育現況

  西表山貓目前估計族群量約100隻,最大的生存威脅是車禍致死,但檢視西表島最重要的道路僅約50公里長,幾乎沿著海岸地區。在前往西表島前,我十分不明白這樣一條道路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威脅?如何成為西表山貓最嚴重的生存危機?後來與研究人員細談後才發現,原來西表山貓的食性和台灣的石虎不大相同;西表島無原生的老鼠,食性較雜的西表山貓會沿著道路找尋新鮮的車禍屍體取食,很容易成為第二波的車下亡魂。因此,政府積極設置生態廊道以降低山貓被接死的可能,目前大大小小的廊道總數已超過125個,相關人員會定期檢視每個廊道是否有山貓或其他生物使用,並進行相關維護工作。另外,增設跳動路面和許多路牌,提醒駕駛人放慢速度;尤其在當地租車時,還會看到一個安全宣言,提醒駕駛人車速低於40公里,以保護西表山貓。每台租賃的車輛上也會貼上聯絡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電話的貼紙,若有撞上山貓或看到屍體時,駕駛人可即時聯絡工作人員前往處理。租車公司同時會有一個「未有人或山貓山車禍」的累計天數,提醒每個人注意自身和山貓的安全,共同為島上的交通安全而努力。即使政府和當地居民都很努力,然而每年都還是有車禍致死的案例;但我也不免想到,撞死幾隻山貓對於族群的影響有很大嗎?每年也可能會有新生的個體,為何相關人員如此戰戰兢兢面對這個問題呢?交流之後我才清楚,從長期的監測研究中可看出,一隻公山貓占有相對較大的領域,領域中有許多母的山貓生活其中,母山貓並不輕易離開,交配期間是由公的主動接近母的個體。因此,公的山貓在交配期間會較頻繁活動,穿越馬路的機會可能大增,若不幸這隻公的被車撞死,加上當年沒有其他公的個體接管領域,那幾隻母山貓就會喪失繁殖機會,對於族群的影鄉比我們想像得嚴重。再者,後續在母山貓哺乳和育幼期間,需要較大量的食物供其能量所需,母山貓穿越馬路的頻度增加也會提升發生車禍的危機。此外,小山貓在一開始獨立闖蕩時,可能較依賴馬路上的其他屍體,發生車禍的機會也大幅增加。從他們長期資料累積可發現,在不同季節發生車禍的山貓性別和年齡各不同,因此,在不同季節他們會有不同的保育措施。例如,只要有遊客通報在哪個路段看到母山貓帶著小山貓,工作人員會馬上到那個路段去增設可移動式的路牌,提醒駕駛人注意,以降低車禍發生的機會。

圖3    

圖四.西表島的鄉村景色和台灣鄉間十分相似,讓我不禁反問,

   台灣的石虎和西表山貓的命運似乎大不同?(林育秀 攝)

圖五.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外觀,到西表島去別忘了去參觀。

   (劉威廷 攝)

圖六.代號 W-48 的個體是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圈養長達14

   年後死亡的個體,標本置於中心進行解說教育宣導之用。

   (林育秀 攝)

圖七.處處可見西表山貓的影子,這是橋墩上的石雕,且兩個方

   向的4尊石雕均是不同姿勢的山貓,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林育秀 攝)

 

處處都是西表山貓的影子

  觀賞西表山貓是到西表島旅遊一個很大的誘因,但到西表島一定看得到西表山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筆者第一次前往西表島停留11天,完全沒有看到活生生的西表山貓,在研究人員帶領下,我只看到了山貓的「大便」和看到兩次聽說數量比山貓還少的流浪貓(因為政府積極移除可能會和山貓競爭食物和領域的流浪貓)。第二次有稍稍幸運些,夜間巡籠期間,有匆匆一瞥到山貓的身影,更在一個林道上,看到山貓滿滿的足跡。如此難看到山貓,為啥還是讓遊客趨之若鶩呢?其實在西表島旅遊,處處可見西表山貓的影子,無論是路牌,或是走進紀念品商店,滿滿的山貓圖像,讓人完全沉醉在和山貓踩在同個土地,有和山貓近距離接觸的錯覺或是想像。沒看到山貓,表示不夠幸福,下次一定要再來碰碰運氣。看著保護中心牆麵的遊客目擊紀錄,看到的人總會深信下一次有機會輪到我碰上西表山貓!畢竟這不是動物園,看不到山貓是正常的,看得到表示非常幸運。

 圖4   

圖八.紀念品店處處都是西表山貓,到這邊來一定無法抵擋山貓

   的魅力。(劉威廷 攝)

圖九.連小叮噹和櫻桃小丸子也都有西表山貓造型,可見山貓受

   歡迎的程度。(劉威廷 攝)

圖十.可移動式的路牌,會順應通報資訊而移至該放置的路段。

   (林育秀 攝)

圖十一.夜間慢慢開車總是會有驚喜,在小心山貓出沒的牌子上

    巧遇一隻貓頭鷹!(林育秀 攝)

  

西表山貓的飼育經驗

  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於1996年收到一隻遭遇到交通意外的山貓雄性幼體,雖看似無外傷,但卻有吐血情形且無法行走。剛收容時的體重為1.6公斤,推定只有四個月大,該個體(代號是W-48)在收容時就已斷奶。研究人員以回歸野外為目的,並在治療後以極力避開跟人類接觸的方式飼育。在評估期間,他們利用天然的森林,加上很高的圍網提供給這隻個體,圈養環境十分天然,讓牠在適應天然環境的情況下,增加其在野外練習生存的機會;圈養其間還曾發現有野外個體靠近,並嘗試跟圈養個體隔著網子較勁。但最後,這隻個體經評估因為車禍時腳爪受傷而影響爬樹能力,最終未能野放。

  工作人員有極其詳盡的紀錄和影像資料,個體雖不開放給遊客參觀,但遊客仍可觀賞到牠的影像。此個體在圈養環境下活了14歲,於2011年4月過世。和牠的照養人員聊到圈養細節,讓我深感佩服日本人的專業和用心;每天提供給山貓的食物量,照養人員是以卡路里計算,並隨著年齡調整勢量(老年時每天約提供280大卡的食物);並考慮到個體老年腎臟不好而增加粥混在肉中,盡力調配飲食維持其健康狀況。這隻個體死亡後,屍體已做成標本,安置在中心進行解說教育之用。

和當地人的交流

  在到西表島前,伊澤教授就安排我給當地人一個演講,我很快地決定介紹台灣的中大型哺乳動物給居民,因為他們對於台灣十分感興趣,畢竟是離他們才200公里的地方,有這麼多不一樣的環境和動物生活其中。當天民眾出席踴躍,還有媽媽帶著小嬰兒出席。結束的時候開放問答,居民還問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問我:『西表島是否可能有雲豹?」因為當地老人都傳說以前有人看過大貓,他們猜測會不會是雲豹。這個問題我只好避重就輕地還給伊澤教授回答,對我來說和當地人有此交流真的是彌足珍貴的經驗。

  由於演講安排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的晚間,幾乎全部的工作人員都留下來,也有機會且和他們交流相關保育經驗,他們的熱情分享和不吝嗇地經驗傳授,真的讓我獲益良多,但也讓我深感台灣政府在保育行動的不足和羞赧。

圖5.jpg

圖十二.提供給山貓使用的生態廊道之一,此為尺寸較大者,但在

    雨季會積水,因此左側鋪設石塊增加山貓使用的機會,可

    見生態廊道是需要長期監測和嘗試改進,才能成為有用的

    生態廊道。(林育秀 攝)

圖十三.注意石虎出沒的路牌,其中 C-6 是生態廊道的編號,表

    示此處下方有一生態廊道。(林育秀 攝)

圖十四.西表島的跳動路面,看似平整無明顯突出,但車開過時會

    有很明顯的聲響,有很好的警示效果,是研究人員認為有

    效且價格便宜的山貓友善措施。(林育秀 攝)

圖十五.筆者介紹台灣的中大型哺乳動物給當地居民,十分有趣且

    難得的經驗。(劉威廷 攝)


  在最後離開前,伊澤教授安排我們前往小學參加運動會,應當地研究人員的要求,我們一起組隊參加接力,名為「台灣石虎隊」,要和西表島當地的西表山貓吉祥物(Maya)一起比賽。在上場前就被要求不能跑贏Maya,同行最後一棒的威廷果然十分配合,用慢動作演出追著Maya跑,雖然跑輸但換得近距離合照,也真的是很值得!後來知道安排我們到運動會的用意,是讓我體驗到處處有西表山貓,且西表山貓融入當地人生活的程度,真是很讓人羨慕。

圖6

  

圖十六.同行的石虎研究人員在演講會後和西表野生生物保護中心

    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並送上台灣石虎的 T 恤一件當禮物

    。(伊澤雅子 攝)

圖十七.西表山貓吉祥物-Maya 參加小學運動會接力賽,是例行

    的推廣教育行程。(林育秀 攝)

圖十八.現場報名的台灣石虎隊,是被安排一定要跑輸 Maya 的暗

    樁。(林育秀 攝)

圖十九.威廷心想:穿布偶裝還能跑步真的是太厲害了,一定要跑

    輸才是啊!(伊澤雅子 攝)

圖7  

圖二十.接力結束後,台灣石虎隊和 Maya 合照。(伊澤雅子 攝)

圖廿一.和西表山貓共同在山林中漫步,是很棒的體驗,希望有朝

    一日,台灣的石虎也能悠然且安全地生存在台灣的山林間

    。(林育秀 攝)

圖8  

圖廿二.追尋西表山貓的腳印,期能讓台灣石虎保育走出一番新的

    契機與希望。(林育秀 攝)

 

從西表山貓保育反觀台灣

  在西表島看了許多也學了許多,讓我更明確釐清目前石虎面臨的保育問題和解決之道,絕非僅靠研究可以達成,教育宣導更顯得更重要。西表山貓是天然紀念物,不難發現在西表島上,各種伴手禮或商品都有西表山貓的標誌,可看出當地人有多認同西表山貓的保育價值。西表島上的局民約2,000多人,他們已成功教育宣導西表山貓的保育,也包括實際對島民有利的作法,例如雞舍往往會被山貓攻擊,民眾處理的方式是通報政府或研究單位,相關人員直接前往協助籠舍修繕且提供改善方案,取得雙贏的局面。

  當然,在西表島如何在保育和當地居民利益中獲得平衡,依舊是個問題。當地政府願意花很高額的經費建立生態廊道,一個中大型廊道的設置經費需耗3,000多萬日幣,但實際上仍無法解決西表山貓道路致死的狀況,那麼這些錢不就是浪費了嗎?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在左右生態廊道工程的設置呢?和研究人員詳談,不免發現每個國家也許都有類似的問郛,只是程度的差異,政府(或地方政府)喜歡投入工程更甚於其他有效但非工程的措施,例如生態廊道所費不貲,但地方政府願意投入,而增設廊道邊的引導裝置(如圍網)看似更省錢有效,卻無法爭取到增設圍網和維護的人力經費。

  反觀台灣,石虎的保育問題更為圖重,綜觀問題面向,可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仍以開發為導向,石虎的棲地仍不斷地減少,讓其面臨嚴重之生存威脅。其二,民眾對於石虎的觀感仍多負面,因為石虎偶爾會危害雞舍,造成雞農損失,建立通報機制以逐步化解石虎和人民衝突,都是主管單位「現階段」需要正視的問題。其三,如何將生態資產化為產業,讓生態和發展相輔相成且共同進步?這需要政府和民眾的智慧和學醒才有辦法達成,也許我們保育之路走得慢一些,但日本的案例是成功的,我們還要繼續漠視嗎?或許哪一天石虎也走上雲豹的後塵,再來談後悔就來不及了!

圖9  

圖廿三.西表島參訪之旅,感謝伊澤教授和她的學生中西希熱情

    分享,讓我對於台灣石虎的保育有更多的想法和願景。

    (伊澤雅子 攝)

 

arrow
arrow

    臺灣石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